川观新闻 2025-01-21 22:42
川观新闻记者 宁宁
推进“1+N”中试研发平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外溢转化。
——政府工作报告
省两会现场,“中试”一词的热度持续攀升,在代表委员口中频频出现。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应用场,“沿途下蛋”并不简单。中试,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过程,是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中试研发平台是以高校、院所或企业科研平台为依托,为科技成果进行概念验证、中间试验的科研开发实体,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转化器”。
中试平台怎么建设,如何用好?代表委员为此展开热议。
怎么建设?
聚焦顶层设计、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探索“链式”布局等
放眼全国,当前较为成熟的中试平台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去年四川成立省级中试研发公司,组建首批11家省级中试研发平台,涉及无人机、智能硬件、低碳新材料等领域,并提出全年布局建设20个中试研发平台。
多位代表委员认为,当前四川在中试平台和中试研发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顶层管理制度待完善、建设投入大周期长等共性问题。
加快推动中试平台建设,省政协委员、川开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认为,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强整体规划。譬如,从全省及各市的产业特色和需求出发,制定和建立全省中试基地建设清单,指导出台省市两级中试基地认定的指标体系,避免同质化建设和重复投入。
就建设主体来说,省政协委员、朗基产业集团董事长李斌说,要鼓励多元主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模式,比如通过共同出资、协作研发等方式联合共建,同时广泛吸纳地方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等参与建设投资。
“地方层面的精准支持和机制创新尤为重要。”省人大代表、中科乐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云说,此前,她所在的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钙基热化学储能材料中试制备线,需要大量投入,急需点对点的地方支持,“中试平台建好后也能起到反哺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这方面,成都高新区有探索,提出按照使用中试平台费用的20%,以科技创新券形式给予中试项目每年最高50万元的补贴。在代表委员看来,各地要学习引入科技创新券相关机制,并加强指导企业获取相关科技平台服务,申领科技创新券,用好国家和省级补贴。“在资金支持外,建议简化审批流程,进一步降低中试平台建设的门槛及成本。”
代表委员还强调,要发挥好中试平台链接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器”作用。
去年,省政协委员、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章所在的企业成功申请建设先进固态电解质材料中试平台,为全省该领域数一数二的中试平台。陈启章认为,关键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结合前沿技术和研发方向,探索“链式”布局,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联合建设全链条一体化中试平台。
“以固态电池为例,技术攻关成功后,中试平台如同纽带一般,支持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中试平台上进行验证,这样一来技术成果能得到进一步放大。”陈启章建议,从产业链角度出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瞄准链上关键核心技术等,形成产业化的中试建设技术清单,让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进一步助推产业链建圈强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还要用好‘两重’‘两新’等政策。”省政协委员、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院长毛中根建议,接下来要聚焦产业集群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所需,谋划、包装、实施一批中试验证项目。
就四川已有的大型科研仪器与工业设备共享平台、中试研发平台来说,省政协委员、成都市成华区政协主席周万生认为,要从省级层面加强资源统筹整合,完善融通机制,更好地形成有机合力。
如何用好?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培育复合型中试人才、打造中试品牌
中试平台建好后,如何发挥它的最大效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当前,大部分大企业自建的中试平台开放程度不够,急需完全开放的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多位代表委员指出,四川要着力提高中试平台公共服务能力,形成开放共享的模式。
开放共享,具体来说就是面向各类主体,提供概念验证、工艺开发、放大试验及其他定制化中试熟化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提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培育、投融资推介对接、知识产权布局、数据信息、咨询培训等全链条市场化服务。
“要对开放资源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平台加大奖励或补助支持力度。”陈启章说,这样一来,企业也有动力和意愿面向更大范围开放,更好地发挥平台效用。
中试平台既是一个放大的实验室,也是缩小版的工厂。代表委员提到,目前四川的中试环节仍需要大量人才,尤其是技术经理人和工程师、工匠。
“通过贯穿研发、中试、产业化全流程的形式,培养技术经理人和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也能更好地解决中试人才稀缺的问题。”李军说。
代表委员们指出,聚焦引培精技术、懂中试、善市场、会运营、具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中试人才,四川需要制定系统化培训方案,健全人才选拔机制,打造中试人才梯队培养体系。同时,组建由科学家、投资人、企业家、工程师等构成的专家库,为孵化团队提供中试服务咨询。
李斌建议,可以学习广东等沿海地区,设立平台开放基金,集聚更多从事中试验证的科研人员,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中试验证服务。
不少代表委员还提到,要积极打造中试品牌。
“目前针对中试平台的宣传还不够。”陈启章建议,接下来需要在政府网站上进行公开宣传,让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看到中试平台有哪些设备、能做什么。
李军也建议,要形成一批在产业领域覆盖、开放服务能力、中试服务水平以及管理运行等方面,具有品牌效应和示范效应的综合性中试平台,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多有需求的主体前来,让中试平台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做大做强,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编辑:何勇 校对:罗玉龙 袁玥 责编:刘莉 赖永强 审核:范英
侵权系删